如何培养孩子的“共情力”:3招教你改变孩子的“白眼狼”行为
2024-05-23
更新时间:2024-05-23 21:26:01 作者:知道百科
共情力是指人们在感受他人情绪和理解他人需求的能力。许多家长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缺乏共情力,表现为对他人的冷漠和无视。如何培养孩子的共情力成为许多家长面临的挑战之一。本文将介绍三招教你改变孩子的“白眼狼”行为,帮助孩子树立起关心他人、理解他人的态度。
作者:小屯(爸妈精读主笔)
01
早上,女儿在烤点心,看我着急上班,体贴地用保鲜袋打包一些,说:
“妈妈,你带到单位去吃吧。”说完,又往我包里放了两个橘子。
看着这些细碎温暖的小动作,内心忽然升起一种被孩子“宠爱”的幸福感。
10岁的女儿性格有些内向,之前很少在我们面前表达爱,更谈不上给予爱。
直到有次发现,她把玩具小娃娃们“照顾”得特别好:
每晚睡前给它们换“睡衣”,轻轻哄抱,语气温柔……
做这些,她总是欢快地哼着歌儿。
我真切体会到,尽管爱的对象不同,但孩子也有给予爱的能力和需求。
心理专家曾说:给予爱的过程中,内心得到的满足感就像被爱一样,都使人非常快乐,事实上给予爱比被爱更能使大脑健康。
想到我们平时大都为孩子付出很多,却很少向他们“索要”爱,因此,我试着也让她给予爱,比如:
宝贝,妈妈需要你抱抱;你能帮我擦擦脸吗?我们需要你的照顾哦;被宝贝爱着真开心……
在我们“厚脸皮”的表达要求下,女儿竟有了很大变化:
经常会帮我们梳头(尽管被她“扯”头皮的感觉并不好受),睡觉时为我掖被角,甚至还能经常享受到她给我们洗脚的“待遇”……
这些小事虽然平常,却给了孩子释放爱,表达爱的机会。
以前总是感慨,那么爱孩子,她却不懂事,不知道感恩,简直就是个小“白眼狼”。
却忽略了孩子也有给予父母爱的能力和需要,只是我们没有引导并给予他们释放爱的机会。
世界著名幼儿教育专家玛丽亚·蒙台梭利曾说:
儿童,有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,我们要相信,每个孩子都有内在的潜能和优点,而父母,就是帮助他(她)把这份能量有效地释放出来的主导人。
02
前些时间,看过董洁跟九岁的儿子顶顶及父母吃饭的一个视频。
董洁的父亲做了一大桌菜向外孙“邀功”:
“姥爷做的都是顶顶最爱吃的”,让他尝尝味道咋样。
顶顶听了没有回应,只低头扒拉着自己喜欢的彩虹饭。
这时,在一旁给儿子挑海螺肉的董洁,示意他把彩虹饭给姥爷尝一口,孩子依然没反应。
可以想象,日常生活中的顶顶一直是被家人爱着的那一方,从来没有付出过爱给家人。
大人们看似习以为常,只管为孩子夹菜,尽情表达对孩子的关爱。
这种不以为意,是站在成人的角度,认为小孩子只需要大人的照顾。
而在孩子看来,则会认为被照顾是应该的,自己接受就好,不需要回应、顾及他人的感受。
这种只有大人在不停付出,无视孩子反应的做法,恰恰压制了孩子内心对爱的表达。
面对满桌好吃的饭菜及家人的疼爱,顶顶并没表现出开心,反而一副索然无趣,表情木然的样子。
曾看到这样一句话:
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,就是在童年帮助他建立“心理幸福感”,这是一种根植于心,源源不断地制造快乐和幸福的力量。
而一个人,只接受爱所产生的的幸福感,远远没有接受爱,并给予别人爱来的完整而强烈,因为这种爱是互相流动的。
没有缝隙的爱给得太满,却没有引导并给孩子释放爱的空间和机会,时间长了,孩子给予爱的能力就会下降,也会让孩子在爱的方面产生窒息跟无力感。
03
很多父母即使付出全部,也换不来孩子的一声感谢,就是因为他们忽视了孩子也需要学会付出爱,学会关心别人、爱别人。
舅舅的小女儿小玉,从小优越的家庭条件,让这个家里最小的孩子一直享受着父母最多的宠爱。
在外人看来,物质充裕的家庭环境,加上全家人疼爱,应该很满足了。
但小玉却很不满意,长大后报考了离家遥远的外省学院。
这让舅妈很伤心,哪里对她不好了,非要离开父母这么远。
后来,小玉说起这事:
家人把她照顾得无微不至,每次她想给家里买点东西,他们就会唠叨半天,说啥都有,让她管好自己就行。
有时,想为父母做点事情,他们也会推三阻四。
总之一句话,家里的事情不让她操心,她自己好比什么都重要。
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,但这种爱却让她有窒息感 。
表妹也知道家人是为她好,但自己只是想表达一下对他们的关心。
她说很羡慕我每次能为父母忙这做那,感觉被亲人需要是件幸福的事情。
而这种幸福感于她而言,却是一种奢望,因为父母凡事总会为她付出,却忽略了她也有想表达爱的需求。
大学毕业后,表妹谈了几次恋爱,都不长久。
用她自己的话说,不是爱得太满,就是爱得不够,始终掌握不好相处的分寸,感觉自己都不会爱了。
情感关系总受挫,让表妹心生疲惫,她说,自己现在最重要的功课,就是要好好学习怎样去爱别人,怎样给予他人爱。
心理教育专家说:
孩子在成长中感受到被爱,才能共情和关怀他人,如果能在接受爱的同时,并给予爱,才能更好地与他人连接,这是孩子幸福生活的源泉。
爱是一种非常伟大而又奇妙的情感,被爱的感觉是美好的,但是,去爱别人的感受其实会更好,也会让人更加幸福。
04
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任何心理需求都应该被重视,因为这会影响他将来的成长关系模式。
看过这样一段话:
给予爱,是孩子自身成长的需要,孩子在被爱的同时也要释放出自己的爱,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,作为父母,我们应该做好引导:
1、 放下权威,与孩子平等交流
生活中,很多父母都会运用“茶壶”教育,说的是像茶壶一样,利用家长的权威,一手叉腰,一手指着对孩子发号施令。
这种教育方式完全没有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去尊重,试想,一个对父母心存畏惧的孩子,怎会发自内心地去表达并给出自己的爱呢?
只有平等的交流,理解和尊重,孩子才会对你敞开心扉,大胆自如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,表达并给出自己的爱。
2、懂得示弱,给孩子施爱的机会
真正爱孩子的父母,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,给孩子爱他人的机会。
这样,孩子会在心疼父母的同时,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,爱的能力也越来越强。
这一点,演员霍思燕做得非常好。
很多人都羡慕霍思燕的儿子嗯哼是一枚懂事体贴的小暖男。
这一点归功于霍思燕很会跟孩子示弱,比如让嗯哼喂水果吃,让他帮忙带项链,并时不时让儿子亲亲……
嗯哼觉得,妈妈就是被他疼爱的“小公主”。
自己好像比儿子还小,这其实是一个妈妈的聪明之处,因为这正好满足了孩子想要表达爱,给予爱的心理。
这也让嗯哼有种小小男子汉的成就感跟满足感。
妈妈为他提供了表达爱的机会,所以他才会一次次做得越来越好,自信带来的美好体验,也让他越来越爱妈妈,这种循环是一种良性的亲子互动。
3、舍得放手,让孩子大胆尝试
生活中,我们总想着把最好、最多的爱都给孩子,却认为孩子还小,很多事情不舍得让他去尝试去付出。
只有舍得放手,才能为孩子提供释放爱、表达爱的机会。
海清的儿子蛋妞也是大家公认的知道心疼体贴父母的小男子汉。
微博照片中,我们看到母子俩出门时,蛋妞一人提着大包小包,在宾馆里给妈妈洗袜子和T恤……,没有因为孩子小,就不舍得放手让他去做。
能为妈妈做事情,帮大人的忙,会让孩子觉得,原来父母也需要他们照顾,而不是一味地照顾他们。
这其实也就满足了孩子想要照顾人和施爱的心理,也会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。
蛋妞因此也很感恩妈妈:“谢谢你把我养大!”
《相约星期二》中,有这样一句话:
作为父母,我们要给孩子充足的爱,他才会爱自己,爱他人,同时,也要引导并给孩子给予爱的空间和机会。
父母如果一直单方面地把爱付给孩子,不给孩子回馈表达爱的机会,孩子就会把接受爱当做是理所当然,会成为只想得到不想付出的无情无义的人。
孩子从小就习惯关心别人、为周围人做事,长大了才会自然而然把心里的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表达出来,成为一个有“爱的能力”的人。
只有这样,孩子才在成长的道路上才会获得人生最大化的快乐感跟满足感。
其实很多时候,孩子会很自然地会模仿父母的行为,就像女儿给我洗脚,特别自然,她就觉得妈妈给她洗她也可以给妈妈洗。
大人只要顺其自然,不去阻止就行了。
愿你的孩子也能成为一个有共情力,可以安然接受他人的爱,也能大方施爱的快乐儿童。共勉!
作者简介:小屯,富书专栏作者,山东烟台人,心在文字里行走,用文字温暖人生。本文首发本文首发爸妈精读,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,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,文章来源:爸妈进化论。版权归富书所有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,侵权必究,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《好好生活》
以上就是如何培养孩子的“共情力”:3招教你改变孩子的“白眼狼”行为的相关介绍,希望能对你有帮助,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,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,有很多如何培养孩子的“共情力”:3招教你改变孩子的“白眼狼”行为相关的拓展,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