幽州范阳人的传世之作:初唐四杰

初唐四杰,以幽州范阳为高昌,留下了不朽的传世之作。他们以执笔挥毫的方式,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入到作品之中,让文字流淌着铿锵有力的力量。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风靡一时,更在后世影响深远,成为后人学习借鉴的经典之作。这四位文学家,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才华横溢的创作能力,让人们永远铭记在心。

卢照邻(632-695),幽州范阳(河北省涿州)人。

卢照邻生卒年不详,字升之,幽州范阳(今河北涿县)人。唐朝诗人与王勃、杨炯、骆宾王合称为“初唐四杰”。其代表作有七言古诗《长安古意》、《行路难》、骚体文《释疾文》、《五悲文》等。

卢照邻是幽州范阳人,其十六代祖卢植在东汉汉灵帝时期官至尚书;七世祖卢谌官至并州刺史刘琨的从事郎中;曾祖卢旦任职齐本州大中正殷州刺史;祖父卢子元任职龙山新宁县令;父亲卢仁最任职唐江都尉临颍县丞。

卢照邻十几岁时离开幽州赴江都拜文字学家曹宪为师,学习训话音义之学以及《三苍》、《尔雅》。年龄大一些后卢照邻又北上洹水向王义方学习经史,在老师们的教导下卢照邻博学多才善于写文章。

幽州范阳人的传世之作:初唐四杰

卢照邻二十岁时任职邓王府典签书记,邓王很爱重他,常对人说卢照邻是他的“司马相如。邓王的藏书很多,卢照邻得以博览群书受益匪浅。永徽六年(655年)邓王任寿州刺史,卢照邻随邓王在寿州。显庆二年(657年)卢照邻奉邓王命令出使益州到过塞外,写过一些颇富豪迈气概的边塞诗。次年卢照邻作为邓王府属跟随邓王去了襄州。

麟德元年(664年)他又随邓王去了兖州。麟德二年(665年)邓王去世,卢照邻离开邓王府改授益州新都县尉到了蜀地。任职期满后卢照邻逗留在蜀中,旷达洒脱钟情诗酒,世人将他和王勃、杨炯、骆宾王合称为“王杨卢骆”,也称作“四杰”。卢照邻听到后认为他位列王勃之后非常高兴,但是位列骆宾王之前又觉得惭愧。

咸亨三年(672年)卢照邻在洛阳家中闲居,次年到了长安与医学家孙思邈同住在广德坊官舍。因卢照邻初染风疾孙思邈为他进行治疗,虽然生病赋闲卢照邻却并不想隐退,仍希望能够再次入仕。上元二年(675年)卢照邻居住在太白山,服用方士的丹药遭逢父丧嚎哭呕吐,丹药都被吐了出来从此病情越来越严重。

卢照邻离开长白山后,东归洛阳暂居在东龙门山穿布衣吃粗食学道,调养身体。他的风疾越来越严重,母亲和兄长竭尽全力为他治病,但因家道中落陷入困境无力支撑他的治病费用。卢照邻赋诗一篇遍呈洛阳名流贵族乞求救助,得到太子舍人裴瑾之韦方质、左吏范履冰等人的帮助为他提供衣食药物。

可是卢照邻的病情未见好转,他的双脚蜷曲一只手也残废了。后来卢照邻搬到阳翟具茨山下,奋力写作尝试了各种文体诗体,得到文士们的敬重。因为对病情无望卢照邻购买了几十亩田园,在住所周围引来颖水又事先造好坟墓,休息睡觉都在坟墓中。

卢照邻认为高宗时崇尚吏道自己偏偏讲论儒学,武后时崇尚法治自己却又钟情黄老之学,武后到嵩山封禅,屡次聘用贤士自己却已经残废无法出仕。于是他写了《五悲文》来表达自己的心情。卢照邻久病不愈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,与亲属诀别后投颖水自尽。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